病因
病因:常规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易产生铝中毒。导致
慢性肾功能衰竭规律性血透患者铝中毒的原因很多,主要包括:
1.透析液中含铝量过多 当透析液中铝含量接近50μg/L时,铝相关性骨病的发病率很高。因此有作者建议透析液中铝含量至少应低于10μg/L,最好低于5μg/L。使用反渗水作透析液后,铝中毒的这种来源已大大减少。
2.胃肠道外补液的液体中含铝量过多 如白蛋白。
3.口服含铝制剂 如氢氧化铝,正常人口服氢氧化铝后只有少量铝被吸收,但是肾脏是排泄铝的唯一途径,
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吸收的铝,在体内蓄积而致铝中毒。过去口服抗胃肠溃疡病的药物硫糖铝也是原因之一。桔汁中含有铝和枸橼酸钠也能促进铝的吸收。枸橼酸钙也能促进铝的吸收。胃液中pH值下降能增加铝的溶解度,提示胃液pH值能改变铝的吸收。因此,认为H
2受体抑制药雷尼替丁能减少慢性肾衰患者的铝中毒。在我国,有人习惯用铝制品(饭锅,水壶,炒菜锅)做饭烧水,经常食用含铝佐料的食物(如油饼、油条等)也可能是铝的摄取过多的原因。
4.铁缺乏 由于铝和铁在肠道吸收,血清转运和细胞摄取方面具有共同通道,铁的储存量能影响铝的动力学。因此缺铁可能增加铝中毒的危险性。足够的铁储存似能对铝中毒具有保护作用。
5.个体因素 某些人具有骨重塑低下和(或)甲状旁腺素低下,包括甲状旁腺切除患者,肾移植排异使用皮质激素治疗,
糖尿病,二羟胆骨化醇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过多下降和双侧肾切除,会对铝的毒性作用敏感性增强。
终末期肾病患者铝的排泄受阻,更加重铝在体内的储蓄,使全身铝的含量可高出正常的20倍。铝蓄积最多的器官为骨、肝和脾。骨中铝的含量增多与铝中毒有关,可导致铝相关性骨病。 肝脾中的铝含量虽高,但不引起中毒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铝相关性骨病的临床表现为广泛的骨和关节疼痛,可定位于背部、臀部和肋骨。近端肌无力、复发性骨折常见于肋骨、股骨颈、脊椎和股骨干,还可表现为骨骼变形。这些症状反映滑膜腔内铝的含量。服用含铝的磷结合剂的患者其含量较服用不含铝的磷结合剂者高2~10倍。
骨中铝含量增多也可影响到红细胞的生成。临床表现为可逆性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,补铁不能改善,原因之一是铝的过多,能干扰铁的吸收。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反应亦不佳,用去铁胺纠正铝中毒后可以恢复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疗效。
尽管铝相关性骨病可见于服用含铝制剂的慢性肾衰患者,但
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危险性更大,这可能与其骨形成率低于正常有关。1型
糖尿病在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以前骨形成率即下降,其原因不清,但这些患者的血浆甲状旁腺素水平往往低下。
脑组织中铝的含量相对较低,但可引起铝相关性脑病。早期曾称为透析性脑病或透析性
痴呆,现已公认铝是神经毒素的发病因素,是长期透析患者一种神经系统综合征。早期表现为间歇性
语言障碍(
口吃),
运用障碍,晚期则表现为持续性
语言障碍,扑翼性震颤,肌阵挛,癫痫发作,性格改变,思维紊乱,定向障碍,进行性
痴呆和失语。脑电图改变为显性节律轻度徐缓。
治疗
治疗:
1.减少铝的摄取 一旦诊断成立,须停用含铝制剂,如含铝的磷结合剂、
人血白蛋白(
白蛋白)和高营养补充液。检查铝污染的来源如透析液中铝的含量,如含量过高则需减少(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HD System规定透析液中最高含铝量为10μg/L)。提倡使用反渗水制作透析液。
2.
去铁胺的治疗
去铁胺是公认的治疗铝相关性疾病的有效方法。通常血铝的80%~90%与蛋白质结合,只有10%~20%是可以滤过的,因此血透只能清除少量的游离铝。
去铁胺(
去铁敏)能动员组织内储存的铝,以铝铵和铁铵复合物形式返回到血液中,这种复合物能被血透、腹透、含碳的血液灌流联合透析膜或血液滤过所清除。静滴
去铁胺44h后,
血浆铝的80%以上以可滤过的铝铵复合物(分子量583)形式存在,因此可通过透析清除。
(1)方法:关于
去铁胺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有不同的报告。方法之一是在血透最后30min内静滴
去铁胺30~40mg/(kg·周)。另一种方法是在血透前16h肌内注射
去铁胺1g,每周1次。腹透患者的给药还没有统一的观点。有作者主张在夜间交换腹透液时腹透内给予
去铁胺2g,每周3次。最适合的总疗程多长目前尚无定论,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。有作者主张每月进行1次
去铁胺试验,如果在注射
去铁胺后血铝含量增加<50μg/L,则可停止
去铁胺治疗。
各种不同透析膜清除铝铵复合物的程度大不相同。铜仿膜清除效果差,高流量聚砜膜的清除效果较铜仿膜高4倍。用聚砜膜透析大约可清除65%的复合物。Alukart(NMC,USA)是一种一次性含碳粒的血液灌流装置,与血透器串联,经过4h的血液灌流/血液透析后,大约有84±27的铝铵和84±19的铁铵可以被清除掉。
(2)疗效:铝相关性骨病用
去铁胺治疗后,可以迅速取得临床疗效。骨活检显示可染性表面铝含量减少,骨形成率增加,板层幼骨容量减少,化学分析显示骨铝含量减少。铝相关性脑病不论是早期或晚期,
去铁胺治疗能戏剧性改善症状和预后。但也有人报道,
去铁胺治疗可能一过性地加重神经系统症状,甚至引起死亡,这可能是因为脑病过于晚期,或者由于
去铁胺剂量过大,使血清铝增加过于迅猛所致。
去铁胺治疗可以改善小细胞或正常细胞性铝相关性贫血,提高红细胞生成素(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)的疗效。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铝的掺和减少,而不是
去铁胺将血红细胞中的铝动员出来的结果。
(3)副作用:
①一般症状:表现为头痛,乏力,腹痛,腹泻和发热。
②低血压:较常见。为防止低血压的出现,可减慢
去铁胺的静滴速度,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/(kg·h)。
③眼耳副作用: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和中至高频神经性耳聋。曾有报道89名输血过多引起铁超负荷的患者接受
去铁胺皮下注射治疗,13名出现了急性发作的视力消失和(或)耳聋。
④毛霉菌病(mucormycosis):这是最严重的副作用,但发生率甚低。根据国际透析患者毛霉菌病登记的记载,迄今总数为59例,其中78%接受了
去铁胺治疗。绝大多数患者每周接受大剂量
去铁胺(3.3g/周),其中20%接受1.5g/周或更少。只有30%的患者对这种机会真菌感染有已知高危因素(糖尿病、白血病或免疫抑制剂)。44%的患者有弥漫性病变,31%有鼻脑受累。死亡率高达90%。对这种真菌感染易感的原因是
去铁胺除了结合铝以外还能与铁结合而形成铁铵。这种铁铵是毛霉菌微孢子(
Rhizopus microsporus)的铁的结合物。真菌摄取过多的铁可以刺激其生长,可能导致临床感染。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易感性增强,因为患者无尿引起铁铵在
血浆内长期潴留。
预防
预防:铝相关性疾病的预防并不容易,下列措施可以考虑。
1.避免使用含铝的磷结合剂,代之以碳酸钙或醋酸钙。
2.采用反渗水装置制作透析液。
3.避免使用铝制品烧水做饭,避免食用含铝过多食物如油饼、油条等。